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策法规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习近平

1124120391_15502164165651n.jpg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1124120391_15502164362161n.jpg

  2016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南海选区怀仁堂投票站参加区人大代表选举投票。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1124120391_15502164527451n.jpg

  2019年2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这是1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市公安局,同公安英模和干警代表一一握手,向全国广大公安干警致以新春祝福。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目的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一、充分认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是很看重依法治国的,讲得也比较多。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路线图、施工图。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明确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为了更好落实这些目标任务,党中央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成立这个委员会,就是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领导,更加有力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关于党的领导和法治关系问题,我反复讲过。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既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什么我国能保持长期稳定,没有乱?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这次修改宪法,在宪法序言确定党的领导地位的基础上,我们又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强化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宪法修改后各方面反响很好。我们要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制定和修订了14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出台了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的法规制度,有规可依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的重点是执规必严,使党内法规真正落地。绝大多数落马官员忏悔时都说自己不懂党纪国法。为什么党内这么多高级干部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动摇了,但对党纪国法没有敬畏之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这是研究解决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当前,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法治领域改革面临许多难啃的硬骨头,迫切需要从党中央层面加强统筹协调。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在发展和法治关系上,一些地方还存在“发展要上、法治要让”的误区。去年,党中央处理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一批党政干部受到处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历经3次修正,部分规定始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不一致,立法上“放水”,执法上“放弃”,才导致了祁连山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这样的教训必须深刻汲取。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人民群众对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这要成为我们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比如,一些黑恶势力长期进行聚众滋事、垄断经营、敲诈勒索、开设赌场等违法活动,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黑恶势力怎么就能在我们眼皮子底下从小到大发展起来?我看背后就存在执法者听之任之不作为的情况,一些地方执法部门甚至同黑恶势力沆瀣一气,充当保护伞。执法部门代表的是人民利益,决不能成为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近年来,司法机关依法纠正了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念斌案等一批冤假错案,受到广大群众好评。造成冤案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司法人员缺乏基本的司法良知和责任担当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则是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最近发生的长春长生疫苗造假案,背后的原因也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把法律法规当儿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在对外斗争中,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占领法治制高点,敢于向破坏者、搅局者说不。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

  第三,这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需要。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从我国古代看,凡属盛世都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偏在雍州的秦国践而行之,商鞅“立木建信”,强调“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最终促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高祖刘邦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为其一统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了“贞观之治”;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从世界历史看,国家强盛往往同法治相伴而生。3000多年前,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后,统一全国法令,制定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汉谟拉比法典》,并将法典条文刻于石柱,由此推动古巴比伦王国进入上古两河流域的全盛时代。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说,罗马帝国3次征服世界,第一次靠武力,第二次靠宗教,第三次靠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消亡,宗教随民众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近代以后,我国仁人志士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自戊戌变法和清末修律起,中国人一直在呼吁法制,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条件下,仅仅靠法制是不能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虽历经坎坷但对法治矢志不渝,从“五四宪法”到前不久新修订的宪法;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

  总之,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我们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我多次强调,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二、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我们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完善立法体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我们坚持依宪治国,与时俱进修改宪法,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宪法实施和监督全面加强。我们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规范行政权力,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废止劳教制度,推进司法责任制、员额制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依法纠正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件,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显著提高。我们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我们推进法治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法律服务队伍,加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我们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依法惩治腐败犯罪,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10方面。

  一是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四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必须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五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六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七是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要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要推进严格执法,理顺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八是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九是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十是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2019-09-11 阅读:397 次

秒懂国务院 | 5月1日起降社保费率,60秒看懂对咱有啥影响

5月1日开始,减税降费又有新动作,社保费率降低了!

怎么降?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20%降到16%。

社保缴费基数调低,个体户等还能自由选择基数缴费。

现行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再延长一年。

预计2019年为企业减负3000亿元!

各类用人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负担将实质性下降。

市场活力更强,就业岗位更多,咱老百姓更好找工作。

咱的社保待遇会不会降低?

别担心!

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大于支,到2018年年底已结余4.8万亿元。

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了补助资金,

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倾斜。

中央加大调剂力度,调剂基金规模更大。

继续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还有好消息,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今年继续增长!

既减轻企业负担,又确保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社保基金可持续、企业职工同受益!

 

2019-08-25 阅读:458 次

省政府 | 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方案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命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省“两会”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三六八九”工作思路,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等重大战略机遇,以“三深化三提升”活动为契机,以县(市)政府为责任主体,以特色产业振兴为根本任务,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与推动“万企转型”、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相衔接,强化创新驱动,完善产业链条,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加速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将特色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产城融合、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各方力量和政策聚焦,各种要素和服务聚集,形成土地节约、资源集约、产业聚集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立足县域产业基础,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大优势、错位发展。对跨区域相同或相近产业,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实现差异化协调发展。
  坚持扶优扶强。突出培植主导特色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优势产品、区域品牌,扶持重点产业项目,打造优势产业链条,实行项目、基地、园区、产业整体推进,做大规模,提升层次,活跃县域经济全局。
  坚持开放合作。狠抓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配套协作能力,提高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坚持协调联动。实行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级主体的工作机制,推动构建责任协同、上下贯通、落实有力的责任体系,因地制宜、积极作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梯次推进、狠抓落实,创造性地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2年,县域特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培育一批名品名牌,打造一批名县名镇,推出一批名企名家,产品档次、技术水平、质量标准显著提高,产业集聚度、市场占有率、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规模效应、品牌影响力、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70个左右,超100亿元的达到100个左右。
  牢牢把握产业振兴主旨,根据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在年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中筛选100个省级重点支持,集中政策和优势资源,加快实施振兴攻关,到2022年使其营业收入比2018年翻一番,总额力争突破3 万亿元(其中2019-2020年达到2.2万亿元)。到2025年总额力争突破4万亿元。 
  二、主要任务
  突出区域特色,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做优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一)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规划即生产力的发展理念,突出规划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高端站位,高起点谋划,每个特色产业编制一个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完善配套措施,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抓住新一轮规划修编机遇,推进“多规合一”,加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构建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
  (二)推动入园聚集。把各类园区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完善能源供应、给排水、排污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园区流动,实现生产力集中布局、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污染物和废弃物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的目的,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支持建设企业孵化器,设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等,为入园企业提供低成本、一站式、全方位、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承载能力。
  (三)实施创新驱动。落实《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强化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向特色产业聚集。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突出标准引领,推动有条件的特色产业制定团体标准,支持企业主持和参与标准制修订,鼓励企业公开标准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工业设计,开发特色产品,以服装、箱包、家具、自行车、灰铸铁炊具、康复辅助器具等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三品”专项行动,提升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提高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强化品牌文化建设,举办或对接全国性展会,建设统一产品展示窗口,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品牌发布等活动,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打造地域名片。
  (四)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每个特色产业选择2-3家产业关联度高、行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大、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权收购和推进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打造行业领军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牵头成立技术创新或产业发展联盟。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产品、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创新,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小巨人”企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类对接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每个县(市)至少培育挂牌上市公司2家以上,推动直接融资。
  (五)推动产业链协同。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发展。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大规模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每个县(市)力争引进一个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项目落地,加快培育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优势企业,推动传统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中高端跃升、向精深加工迈进、向整机等终端产品进军,推动新兴产业做强做大、跨越发展。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应用等关键环节,推广资源开放、能力共享等协同机制,推进专业化协作,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围绕主导产业,推广订单生产,壮大专业市场,加强产供销对接,形成种养殖、加工、销售、物流及其他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六)做强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重点建设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商贸流通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一批“工业大夫”、组建一批“企业诊所”、对标一批知名企业,满足企业共性技术和服务需求。对规模大、基础好的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强化带动作用;对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对规模小、基础弱的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
  三、工作安排
  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在省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实施。强化市、县(市)政府抓落实的主体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帮一级解决问题,共同抓好各项任务目标落实。
  (一)全面动员部署阶段(2019年3月10日前)。省级制定工作方案,对特色产业振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制发县域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参考提纲,组织行业协会和有关专家,对各地特色产业振兴的着力点进行研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切实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市、县政府要履行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明确推进工作思路,细化工作路径,创新工作举措,确保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各市要统筹把握本市产业布局、发展方向、链条配套等,突出重点,具体指导所辖县(市)制定县域特色产业振兴计划,专题研究部署,启动相关工作,一个特色产业、一套规划、一位市级领导牵头、一班人马、一抓到底。
  (二)制定振兴计划阶段(2019年3月25日前)。各县(市)政府要结合县域产业基础,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产业特色,找准发展短板,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目标,拉出任务清单,落实重点项目,3月15日前研究提出2019-2022年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做好省领导逐县调度准备,并组织多种形式的专家论证。各市政府要认真审定各县(市)制定的特色产业振兴计划,看发展目标是否合理,发展路径是否清晰,工作手段是否有力,保障措施是否到位,确保振兴计划可操作、能落地、有实效。各县(市)政府制定的发展振兴计划,经市政府审定后于3月25日前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汇总后报省政府。
  (三)组织推动实施阶段(2019年4月-2022年12月)。省政府建立“每月调度、季度预警、半年通报、年终考核”工作机制,坚持警示、约谈、通报、报告、问责“五步工作法”,通过省级擂台赛、市县现场观摩、项目拉练等形式,让市、县讲成绩、晒亮点、找不足、谈体会,总结交流好的作法,激发比学赶超的积极性。
  对研究部署不到位、工作推进不积极的市,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向相关市政府进行预警提示。对工作改进不大、效果不明显的市,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要负责同志约谈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省政府办公厅每半年对各市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并抄送各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经警示、约谈、通报,工作仍没有明显起色的市,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情况以正式文件呈报省领导,抄送省委组织部。将特色产业发展振兴纳入县域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省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选拨干部的重要依据。
  各市、县(市)政府要按照省政府推进重大经济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工作机制要求,强化目标导向,优化推进方式,细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牵紧主体责任“牛鼻子”,制定责任清单和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分季度推进目标任务,把责任压实到部门、工作分解到基层、压力传导到岗位,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每月召开调度会,督促各项措施落地落实;每季度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特色产业振兴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每月5日前,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报送上月工作推进情况,季度报、半年报和年终总结(包括相关会议纪要、指标数据完成情况)在期后15天内报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成立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主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全省特色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成立工作专班,负责整体情况的协调推动和组织落实。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各市、县(市)也要参照设立相应组织机构,成立工作专班,脱离原工作岗位,专责抓好本地区振兴计划的落地落实。
  (二)实行领导包联。建立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省市政府领导包联制度,省政府领导每人包联3个县(市),市政府领导包联县域全覆盖。聚焦产业谋划、项目建设和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出实招、办实事,增信心、解难题,督导协调、精准施策,力促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做大。省、市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包联工作的总协调,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整体协调推进包联工作,及时汇总、通报包联工作进展情况。
  (三)强化政策扶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已出台的支持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用足用好财税、金融、土地等措施。省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县域特色产业政策研究,对100个省级重点支持加快振兴的特色产业,深入一线指导服务,不断完善支持措施,集中发挥政策综合效力。鼓励各市县进行政策创新,聚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配套扶持体系,努力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四)开展工作督导。充分利用省重点工作大督查机制,实施实地督查、跟踪督查、明察暗访等,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市也要相应建立督查考核问责机制,督促工作进度,确保工作效果。
  (五)营造舆论氛围。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及时挖掘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经验做法,选树一批发展标杆,增强发展信心、展现工作成效,营造特色产业大发展、大振兴的浓厚氛围。对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的负面典型予以公开曝光。

2019-08-25 阅读:427 次

陈肇雄会见老挝国家经济研究院院长、老挝前总理波松·布帕万

2019年7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京会见老挝国家经济研究院院长、老挝前总理波松·布帕万,双方就推进信息通信、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交换了意见。


 

陈肇雄表示,近年来,中国加快推进网络设施建设和普及应用,深入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固定和移动宽带网络,培育了超过400万款移动APP,数字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发展前景广阔。中老双方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优势互补性强,信息通信领域合作基础坚实、空间广阔,中方愿与老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持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普及,联合开展紧缺人才培养,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合作司、规划司、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信息通信发展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参加会见。

2019-07-28 阅读:435 次

第十次中欧中小企业政策对话会在北京召开

2019年7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十次中欧中小企业政策对话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马向晖与欧盟委员会中小企业政策和中小企业项目司司长克莉丝汀·施赖伯共同主持了会议。

 

 

 

张峰表示,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6周年,中方高度重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视欧盟为我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张峰回顾了第九次中欧中小企业政策对话会有关情况,并介绍了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趋势及中欧双边贸易成果。

 

张峰指出,中小企业合作是中欧合作的重要领域,多年来双方合作硕果累累。中方在中国设立了多个中欧中小企业合作区,在德国建立了中国中小企业中心,举办了中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创客中国”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亚欧中小企业融资研讨会等系列活动,还积极支持欧方在北京成立欧盟中小企业中心并参与各项活动,鼓励和支持欧盟的商协会与中方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为在华投资的欧洲中小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咨询服务。

 

会议期间,中欧双方代表围绕中小企业发展最新政策、中小企业融资和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做法、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欧盟委员会与会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国际合作司,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有关地方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参加此次对话会。


2019-07-28 阅读:428 次
热门推荐